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淄博高新区鳞次栉比的厂房顶,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已经揣着一叠材料走进了高新区某企业的车间。机器轰鸣声里,他们和企业负责人并肩站在生产线旁,手里的笔记本上记着新发现的问题——这是自2024年下半年“进千企、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开展以来,高新区市场监管人最寻常的工作场景。从“隔着柜台问需求”到“蹲在车间听难题”,一场静悄悄的服务变革,正在这片产业热土上生长。
企业创新的火花越燃越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渴求便越发迫切。走访中,工作人员敏锐捕捉到一个共性痛点:辖区多数科技型企业对商业机密保护仍停留在“想起来才管”的状态——有的把核心图纸随意堆在办公桌,有的员工离职时拷贝关键数据如取囊中之物,保护意识薄弱、措施零散不成体系。
瞄准这一短板,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动向前一步,构建起“知识产权+商业机密”综合保护体系:以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商业机密保护基地为“双引擎”,为企业搭建从成果转化到风险防控的全链条支撑;更抽调知识产权、监管服务、执法守护等骨干力量,组建“护密智库”,用专业团队为企业量身定制防护方案。这一系列未雨绸缪的布局,为后续精准服务企业筑牢了根基,让创新成果有了更坚实的“安全锁”。
今年2月,一场关乎企业生死的危机突袭山东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这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遭遇了核心技术泄密的严峻挑战。一名离职员工违反商业机密保护规定,擅自外传核心技术图纸,更以他人名义抢注专利后突然撤回,直接引发企业依托该技术的两项发明专利陷入授权危机。
接到企业求助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企业建立深度对接机制,通过专题研讨、实地走访、脉络梳理,精准锁定侵犯商业机密的关键环节。面对“涉案专利与商业机密核心密点是否实质相同”的技术迷雾、复杂的密点比对难题,以及当事人拒不配合的僵局,执法人员创新祭出“三步工作法”:先以远程沟通消解对立情绪,说服当事人从上海赶赴淄博配合调查;再将普法前置,面对面解读行刑衔接政策,以行政处罚与刑事打击的双重威慑,促其认清违法后果;最终邀请企业专利工程师当面质证,引导当事人主动认错悔过、接受处罚。
与此同时,另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同步展开。为挽救濒临失效的专利申请,执法人员通过多轮审查、交叉分析、专业研判及法律认定,以翔实的证据链与严谨的法理分析,证实企业专利申请符合“不丧失新颖性宽限期”的法定条件,并主动搭建沟通桥梁,多次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员深入对接,全面还原事件全貌。
最终,4月和6月,企业涉及核心技术的两项发明专利先后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烫金的证书稳稳递到了企业负责人手中。7月初,这起案件以“行政处罚执行到位、发明专利顺利获证、企业专利成果成功转化”的三重成效画上圆满句号——不仅为企业保住了核心竞争优势与行业领航地位,更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服务的脚步,从未因案件画上句号而停歇。执法人员再次叩响涉案企业的大门时,带来的不仅是一份完善后的《商业机密保护全流程手册》——从研发数据加密到离职员工竞业协议,每个环节都标注着针对性建议;更结合企业未来三年的研发规划,量身绘制了一张覆盖专利布局、风险预警、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防护网”,连新研发项目的保密等级都做了细化标注。
这起个案的圆满解决,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涟漪正一圈圈向外扩散。从企业维权诉求出发的服务实践,不仅是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深耕“进千企、解难题、促发展”的鲜活注脚,更描摹出新时代市场监管的鲜明模样:当执法者真正俯身为服务者,法治便不再是橱窗里冰冷的条文,而化作掌心的温度,托举起一个又一个创新梦想。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服务升级里,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脚步始终向前。那些走进车间的身影、深夜亮起的灯光、案头厚厚的企业档案,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用实打实的行动,为企业创新铲平路障,为营商环境注入暖流,让每一份创新的勇气都能安心生长。